服务热线:400 900 8000

武汉·中国光谷的创立与发展

韓雲 发表于 2024-1-6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9 0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新技术及其产业竞争的焦点从微电子产业转向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发起建立武汉·中国光谷。为了抓住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历史机遇,2000年4月7日,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罗清泉为组长的光谷建设小组。并提出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推动这一重点工程项目。[1]



PART 01 提案助推,建设光谷


据袁善腊回忆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多次提出加快武汉光电子产业的集成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的黄德修教授最早提出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构想。时任省委常委、省科技厅厅长周济支持这个构想。他说美国有硅谷。武汉为什么不搞一个光谷?
2000年全国两会之前,时任武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刘彩木找我征求政协提案建议,我说能不能搞个光谷提案?马上得到了彩木部长支持,回去就和刘善璧(时任武汉市政协主席)说了,善璧主席很重视,和彩木部长一道构造了13位在汉全国政协委员,由710厂高工许其贞执笔起草提案。我记得3月17日全国政协会议宣布了《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的提案,叫1331提案。 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政协委员提案。邀请中国工程院,构造全国18位两院院士和8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致信,吁请批准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该提案也得到了国家计委、科技部支持。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家各部门都参与了“光谷”的规划和建设。经过近20年建设,光谷不仅成为武汉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东湖高新区做强做大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光谷”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策划案例。[2]
据武汉市政协原主席刘善璧[3]讲:
东湖开发区建设是武汉发展的全局大事。政协就是要把政府、党委想做的事,帮忙推一推,呼吁呼吁,推波助澜嘛。例如,2000年全国政协召开九届三次全会,许其贞等我们13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了一份《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案》,这项议案被全国政协列为1331提案。这个提案当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一些媒体作了报道。但是,在全国层面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就一直在想,怎么把这件事再推一推。当年的9月,任建新副主席来武汉视察,我请他去考察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并借机跟任主席汇报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事情,请他帮忙跟中央领导说一说。任主席很高兴,他说好,你给我一个报告。我马上就跟善腊打电话,让他连夜写报告过来。后来,任主席在报告上写了这样一段话:“瑞环同志报镕基同志:上月我在湖北考察期间,武汉市同志提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议。我认为此事符合‘十五’计划发展信息产业的精神,建议予以支持。”这样报告批到朱镕基、李瑞环那里,李瑞环划了一个圈,圈阅是一种支持、认同的态度,朱镕基的批示是此事宜由计委、经贸委、科技部统筹解决。这样才有六个部委在武汉来开会。开会还有一个小插曲,别人长春说,光学之父王大衍在我们长春,怎么不在长春搞呢?最后把总理的东西一看,也不做声了,同意我们在武汉市搞,光谷就这样搞起来了。


PART 02 东湖高新,上市融资
对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的曲折,袁善腊深有感触:
东湖开发区建设,我认为还有一个转折,就是依靠资本市场,依靠上市公司。我们过去没有上市公司。我记得1997年一个周五,国家科委火炬中心给我们打电话说:国家科委有一个上市指标,如果你们有爱好,你们就报材料来。因为火炬中心对我们很关心,只要有好的项目,希望我们能够争取到。我记得星期六我们就加班。星期一我们就一起进京汇报,到了科技部规划司,他们就说:“你们来晚了,在你们前面有20家企业。而且,从材料上面看,这些企业比你们的规模都大。”同时他们还跟我说:“1997年正好是国家批准重庆市为单列市,中央各个部委要求全力支持重庆市计划单列。国家科委认为没有什么拿出来支持的,有可能把这个上市指标支持重庆市,以是估计你们没有戏。” 20多家排队,我们在最后,加上重庆这个特殊情况,尽管大家认为希望渺茫,但大家照旧没有放弃,尽全力做工作。当时我们找了李绪鄂同志,李绪鄂虽然退了,但他很关心武汉。当时他给我们出了一个主意:“整个国家的高新区要实现均衡发展,不论东部的上海,照旧西部的成都、重庆,再就是北京、沈阳,南边的广州、深圳,都有上市公司支持高新区发展,唯独武汉市没有上市公司支持高新区发展。”他说;“从均衡发展考虑,这个上市指标给位于中部、科技底子比较好的武汉比较合适。”后来我们跟法规司谈,法规司司长尚勇当时问了我一句话,他问:“郭老师如今还好吗?”郭老师就是郭友中,我知道尚司长的专业是数学,在数学力学方面,郭友中是数理科学家。他说:“郭友中是他最敬重的老师。”我回去马上向已转任市政协副主席的郭友中汇报。郭市长非常重视,亲自带队进京,还带了一本他出版的新书去科技部。尚司长亲自接待郭市长。这也反映了他对郭市长的敬重,也为东湖高新争取国家科委上市指标创造了条件。东湖高新的上市,为后来大规模的底子设施建设,解决了资金瓶颈题目,我认为这一块是一个转折。包罗先期上市的当代,以后接着烽火通讯、长江通讯、春天、三特等一批企业纷纷上市,推动了整个大规模的建设。我感到东湖开发区建设的启动,尽管有很多坎坷,却是真正地依靠市场。一开始启动,就是以市场为主,这反而是一件好事。我自己感觉到是一种倒逼机制,形成了一种直接面向市场的运营模式。
袁善腊总结道:
去年东湖开发区上市公司已达到36家,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达到1070亿元,其中烽火、长飞、人福、华工科技、高德、三特等上市公司已成为东湖开发区骨干龙头企业[4]。


据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赵家新回忆[5]高新区发展的转折点就是东湖高新的上市。我记得很清楚是一个星期五的中午,大概十一点多唐良智接到火炬中心的电话,说有这么一个上市指标要不要?你们搞不搞?他马上跟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老赵有这么一个事搞不搞?那肯定要搞,我们做企业的肯定是希望有这个机会的。其实唐良智一直很注重资本市场,我记得很早之前我们还一起见过屠光绍。屠后来是上交所的老总,如今是中投的总经理,后来他跟唐市长是好朋友。唐当时很重视这个,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了我,然后我们俩下午一上班就跟袁市长汇报,袁市长说这是好事,赶快搞!我记得蛮清楚,星期六上午就在惠济路的二号楼,杨卫东校长应该也去了,许金华也去了,反正去了几个人。当时就是谈这个怎么做材料,就是用星期六、星期天两天的时间包装了一个上市公司的材料。
星期一早上我们跟袁市长坐最早的飞机飞到北京,然后进了火炬中心的门,我们进去的同志,谈了半个小时,出来的时候哈尔滨进来了。从此以后哈尔滨高新区就在我们后面排队了,就是抢了一下我们就抢到前面去了。固然,不是这样简单,上市的题目很复杂,做了大量的工作,算是拉开了东湖高新上市的这么一个序幕。东湖高新后来是97年到上交所。东湖高新的上市应该是成本最低的、效果最好的,这个里面细节就不说了。那么东湖高新的主要控股股东就是武汉高科。武汉高科是我们市国资委授权的,东湖高新就是我们控股的一个上市公司,它的主要的职责就是园区的建设。后来东湖高新让红桃K控股了,然后又转给凯迪了,如今又转给了湖北联投。
PART 03 区域托管,规模拓展


根据袁善腊报告: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中央、省、市委及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工作重点,在体制、机制管理上不断创新,尤其是在区域管理体制上探索创新,推动了东湖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东湖开发区最重要的,真正实现大规模发展照旧在1999年,原来还在全国区域,我自己感觉不是前列。大院大所集中,这在全国有影响的,但是我的产业化不如上海,不如深圳,不如北京,甚至不如西安。西安、成都、沈阳的园区建设都比我们好。1999年3月29日,罗书记和代重书记到东湖开发区调研。调研以后,罗书记很兴奋,提出来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东湖开发区。原来我们照旧在插花地上做的,他提出“以后必须要成片开发,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必须高起点、大手笔建设高新区。”他定了这之后,不是仅仅说说而已,而是真正地拿出实际行动,要把几个村交给我们托管。首先从洪山的四个村开始,当时李富生(时任洪山区委书记)同志跟着,他刚到洪山上任,商定关山、曙光、钢铁、群英四个村交给东湖开发区托管。3月29日提出来,6月份市委市政府发文,将四个村整体交给东湖开发区托管。接着第二年2000年又找了李传德,他是江夏的书记,李传德跟罗书记坐在一个车子里,要李传德拿5个村左右交给东湖开发区。就把茅店、周店五个村加中南政法大学居委会,我们叫五村一委,2000年交了。两次托管将近30平方公里。第三次是划拨流芳13个村,第四次是划拨九峰,第五次划拨左岭。最后一次就把佛祖岭、龙泉、花山一片。从1999年到2009年,在罗清泉同志亲自主持下,东湖开发区先后经历了6次托管,到2009年高新区的总面积达到518平方公里。六次都是罗书记亲自主持的。国务院批准的24平方公里,扩展到518平方公里。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好底子。关山这边,以光通讯为主。流芳那边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九峰这一片主要是生物产业园。左岭代表着国家竞争力的下T和存储器两个基地。每一次的空间扩展,就为武汉高新区产业大发展打下了底子。
袁善腊解释说:
托管的思路是,把东湖高新区相邻的洪山区、江夏区部分州里村,分批次移交东湖高新区管理,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被托管区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及其参政议政活动,由原所在行政区统一部署进行,东湖高新区配合;被托管区域的计划、统计、民政、教育、卫生、劳动、土地规划及建设、环保、园林绿化、计划生育,农村建设等行政管理事务,由市政府委托东湖高新区实施管理,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实施管理;被托管区域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移交东湖高新区;实施托管后,被托管区域的工商、税务、财务、质量监视、公安、社保等管理事务,由设在东湖高新区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管理。这种托管不实行高新区和行政区合一的模式;坚持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高新区管委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管理,这在全国是首创。实践证明托管不仅加快了东湖高新区快速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洪山、江夏区建设,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被托管区域的居民、农民收入水平。国家科技部充分肯定了东湖高新区托管模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考察东湖高新区后,赞赏东湖高新区接纳托管方式解决产业发展空间题目就是一个创新。


袁善腊还说:东湖开发区大规模发展,土地有了,底子设施跟不上。在资金题目上,罗清泉书记是亲历亲为。第一笔钱是2000年他找开发银行的俞小平行长,争取2亿元贷款就是为了修路。记得谈2亿元贷款那天,武汉航空公司的飞机出事了,罗书记马上打电话过来说汉阳出事了,你代我向俞行长致歉,我要处理汉阳的突发事件,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那一天谈的2个亿。 2个亿不敷,大规模地建设,这么大的空间,水、电、路、气建设急需资金,俞行长调走之后又找新行长林放借了10亿。2000年,在财务很困难的情况下,开发银行的资金真正发挥了雪中送炭的效果。这些资金为高新区大规模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底子。罗书记还亲自找省交通厅的任厅长,帮助解决高新区的道路题目,一个是关山一路,如今叫光谷大道,一个是南湖南路,就是华农穿过去的一条路。当时任厅长为修南湖南路给了3000万,其余我们自筹。关山大道当时定的是2个亿,为了修这一条路,我如今还记得,当时设计的是80米,罗书记说不行,必须要100米,要预留。如今看他是对的,他说:“必须要预留,要从长远考虑。”关山一路建设最大的题目是跨南华环线有一个铁路,涉及铁路的建设,得上报铁道部,他负责与铁道部的协调。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事情他都亲历亲为。


PART 04 着力项目,抢占高点
回忆起东湖开发区的产业项目建设,袁善腊讲道:
当时高新区的产业项目,很多都是罗书记亲自跑的。我记得1999年,长飞最困难,光纤正在降价,当时每千米1300块钱,降到了每千米100多块钱。这种情况下,全国的整个光纤价格都到了低谷。这个时候长飞提出来要上六期改造,整个董事会犹豫不决。罗书记坚决支持,下决心要六期扩产。长飞如今是世界第一,六期扩产是至关重要的。扩产当中涉及到资金题目要争取各方的支持。当时长飞公司向国家争取技改项目支持,国家经贸委当时批了5000多万补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长飞的项目不属于技改,完全是新建。确实是新建,这边是老厂,那边是新厂。正好省长到长飞调研,知道这件事,直接打电话给国家发改委的王春正常务副主任,请我和长飞财务总监庄丹直接到北京汇报。汇报前一天晚上,王春正同志的秘书跟我们打电话说,明天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接待不了,委托了张国宝副主任接待你们,他又分管这个项目。不久,张国宝的秘书打电话过来说:“希望武汉市安排一位副省级领导参加”我想怎么办呢?时间已来不及,正好想到周济去了。他刚刚调到教育部,才报到。我通过电话把这个事情跟他作了汇报,他说:“那我调整明天上午工作安排,先参加国家发改委活动。”我赶快给张国宝秘书打电话:“周部长来行不行?”他说:“那可以”。我那天跟肖常谷、庄丹一起跟周济到了办公室,当时张国宝当着肖常谷批评了几句:“老肖你是老发改委,你懂不懂技改和基建?”肖长谷笑,周济两句话一说,氛围就好了。周济跟张国宝说:“我刚到北京上任,今天来跟你报到的。长飞公司这个项目是我在当市长遗留的题目,我来向你汇报。”国宝同志很尊重周济部长,说:“你是院士,我们会充分考虑武汉市意见。”这两句话,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回忆国家存储器项目的落地实施,据袁善腊说:


后来国家提出来的存储器项目。当时国家定的就是北京、上海、广东。为什么武汉市能挤进四大基地之一?就是因为前期省市领导重视支持投资新芯半导体项目,从俞书记、罗省长、周坚卫副省长,苗圩书记、李宪生市长鼎力支持上武汉新芯,为今天国家半导体基地打下底子。当时投资半导体项目最大困难是资金题目,上海新芯张汝京老师支持武汉,但不出资金,也不承担风险,由省、市直接投资100亿,投一个产业项目,这是武汉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武钢都没有拿这么多钱。这个项目明确讲由政府拿钱,上海是不拿钱的。由武汉兜底,失败与否都由武汉承担。当时苗圩书记主持市委常委会,唐良智同志汇报,担心很难通过,苗书记说先汇报、我签字。常委值班室拿着苗圩书记的签字找每个常委各人签字。记得开常委会之前,苗圩要求常委会值班室发给每个常委一本书,就是写上海半导体的那本书。胡启立当时是电子部部长的时候,写的《芯路历程》。


当时要求每个常委要看那本书,国家战略,必须勒紧裤带也要上这个项目。该项目需要100亿,说是财务拿钱,照旧要贷款,要找开发银行。记得我和孙亚副市长陪同苗圩同志在香格里拉向到武汉考察的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汇报,我们提出的争取80亿人民币贷款,陈元董事长当时亮相,半导体项目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开发银行应全力支持。为降低汇率风险,开发银行先安排10亿美元,今后建设还需要资金,再安排人民币贷款。关于20亿元股本金,是全国两会期间,周坚卫常务副省长召集我和财务厅商量落实俞书记、罗省长指示,按省、市、东湖开发区 “三三四”比例,即省财务30%,市财务30%,东湖开发区40%安排。同时明确东湖开发区新增税收,省市留成部分全额返还东湖开发区,用于支持半导体项目。应该说这个政策保证了半导体产业能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这件事也反映了省市主要领导在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气魄和决心。


回忆东湖开发区生物产业基地的建立经过,据袁善腊说:


东湖开发区过去没有生物产业。罗书记说,当时把九峰划过来之后,就是建立生物产业基地,我记得2005年开工的,如今几百亿了,在国家是一个重要的新兴的生物产业基地。2000年,我们到华农调研,要依托华农建立高科技农业园,当时国家重点支持陕西杨林,那时候是李岚清当的组长。有十几个部,包罗建设部、科技部。各个部都拿钱支持陕西杨林。武汉市没有,但是罗书记提出来依托华农建立农业园,如今武汉农业园规模已走在全国前列。本年上半年我陪罗书记看高新区几个项目,看了农业园,看了存储器项目,看了天马的TFT以及华为研究院,罗书记很高兴,很振奋。他说这些项目真正地代表了国家的竞争力,在整个新兴市场上武汉市抢占了制高点。葛店化工厂是原来吴官正老市长所在的一个老厂,上万的员工、家属,加上化工二厂这一批老企业,原来是最困难的地区。最近就这一个地区投资几千亿,其中半导体一千多亿。两个TFT厂投资一千亿。再加上底子设施投资几百亿。罗书记看到非常振奋,这个地方是全国高科技投资强度最大的一个地方,原有工人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群。
(编撰人:郑巍宁)


[1]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著,《武汉改革开放实录》(第一辑),湖北教育出版社,第70页。
[2]袁善腊口述,董姗整理。
[3]刘善璧,曾任武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委副书记、武汉市政协主席。2018年8月3日口述
[4]袁善腊口述,董姗整理。
[5] 赵家新,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本文来源:《1978-2018武汉改革开放口述史(一)》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光谷社区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Sitemap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举报邮箱:adminx@adminx.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GMT+8, 2024-11-24 17:48 , Processed in 1.133134 second(s), 3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