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 900 8000

光谷拓荒者记忆里的卓刀泉二层小楼——武汉追光逐新从这里起步

桃花娘子 发表于 2023-8-17 08: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76 0
开栏的话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久久为功把武汉打造成为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近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再次吹响武汉坚定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的号角。
武汉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优质的人才储备和独特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即日起,长江日报开设“武汉创新文化调研行”专栏,集纳过去、现在、将来3个系列,讲述武汉厚植创新文化、让创新创业者梦想花开的生动实践。
回顾过去,专栏“从一张照片说开去”,约请光谷最早的拓荒者,讲述这一国家级高新区起步时期的创新创业故事;着眼现在,专栏围绕“从高新企业看武汉创新”,讲述华工科技等领军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并跑到独树一帜的创业历程;放眼将来,专栏聚焦“从武汉新城迈向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讲述党委当局、机构平台服务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耐心热心决心,展示一张蓝图干到底,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是张老照片: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首批工作人员在租借的浅易二层小楼前合影,红砖灰屋顶,旧窗斑驳墙。照片上,一张张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的脸庞定格其上,他们胸怀梦想,信奉创新。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首批工作人员在租借的浅易二层小楼前合影。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8月16日,时隔32年后,照片上的两位主人公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他们记得,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那时,在开放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湖北武汉启动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荒野上响起了隆隆的推土机声,在开拓创新中打开将来。
一代代“追光者”接续奋斗,创造了从“一束光”到“一座创新城”的传奇。如今,作为光谷主导产业之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光谷企业数量增至12.7万家。“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从这里出发,它也在新兴产业赛道上,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听”来的国字号机遇
“争”来的东湖开发区
1989年3月22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创建,刘道玉任主任。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提及来,曾经的光谷区域不能算什么“好地方”。在老一辈的谈论里,它是35年前不到24平方公里的武汉“乡里”,周边是农田、果园、鱼塘和荒地。
当然,这里也是个好地方。它的周边分布着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人才层次高,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
鲜为人知的是,今天的光谷曾是“捡”耳朵听来的开发区。原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第一任负责人水世闿曾在回忆录《水氏忆丛》中回顾了光谷的横空出世。
时光的指针拨回20世纪80年代。那时,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
1983年底,武汉市当局一位同志前往上海学习,交流中无意听到,国务院准备调集京津沪穗等城市研讨“新技术革命”。
“武汉科研院所多,人才多,怎么没有武汉?”市委、市当局认识到新技术革命事关重大,1984年春节,不少人放弃休假,摸清武汉高新技术实底,研讨应对新技术革命之策。
1984年2月21日,刚刚过完元宵节,武汉市当局咨询委员会就召开了全市“新技术革命武汉对策讨论会”。最终形成《关于在武汉创建激光工业、光纤通信、生物工程三个基地和信息中心的建议》,并上报中心。
一个月后,武汉接到将召开第二次“新技术革命”研讨会的通知,并称将在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甚至安徽芜湖兴办“基地”“中心”,名单中没有武汉。“这说明在中心新技术革命的对策中,武汉还没有挂上号。”
趁着参加第二次集会的机会,时任武汉市科委主任邓南生等四处送材料,并见到了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领导,该中心当时正受国家领导人委托,推动这场新技术革命。这位领导看完材料后大为振奋:“对武汉这么密集的智力优势,过去我们不了解。你们的材料写得好,反映很及时。”
很快,喜讯传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的通知》写明,在武汉等全国13个城市试办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密集的小经济区。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京津、上海、武汉3个(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开发中心。
1991年5月23日,“火炬大厦”项目举行莫基典礼。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1984年,武汉市批准创建“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简称“小区办”),这正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前身。
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创建。
199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
我们不是来做官的
是来服务创新创业的
1991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约请国际专家召开咨询会。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小区办”最初只有5个人,面临着缺人、缺地和缺钱的局面。
在一个个难题面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尝试了多个“全国首创”。
1988年10月11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选聘启事在长江日报上登载。这则328字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市,在武汉甚至全国引发了一次不小的“人才流”涌动。
公开选聘局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我市是第一次,是与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工作相配套的一次大胆尝试。
810人应聘,录取23人。当时的长江日报以《“理想国”的诱惑》为题,记录了这一盛况。
报道中这样写道:僻静的江汉二路157号整整热闹了7天,近千人从武汉三镇的各个角落汇集到这里。810位报名者来自工厂、学校、研究所、机关,全都有大专以上文凭,其中有26人曾取得博士、硕士学位,他们中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处长、厂长。有位小伙子看了其他人的报名表,不禁惊呼:“这简直比奥运会夺金牌还难哪!”
8月16日,曾参与当年选聘考试的老同志向记者回忆,那年,他还在一家无线电厂做财务主管,厂里效益好,员工收入高,但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选聘考试。“这里是按‘特区’的要求做事,29岁的我就想痛痛快快地干一番事业。”
时隔35年,他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的考题。其中一题是:时任武汉市当局主要领导到武汉港十五码头暗访,遭遇服务员恶语相向。你如何明白市长被骂?还有一题是:工作中,你会如何接听电话?
他说:“这些标题看似刁钻,但考查意图只有一个,就是看我们是否有服务意识。把我们选聘过来,不是要我们做官的,是来为创新创业服务的。”
另一位老同志向记者回忆,他们考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后,在卓刀泉路672医院旁的二层红色小楼里办公,常常要骑着自行车跑高校跑企业,来回路上要花几个小时。后来,单位有了一台车,不仅外形破旧,还时常熄火,几个人挤在里面出去办事,时不时要人下来推车。
20世纪九十年代,刚刚修建好的关山二路。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在这位老同志看来,正是这样的创业之艰,让开发办的工作人员一开始就领会到了和创业者一样的拓荒精神。也正是这种去官本位的文化和服务意识,支撑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种观念和文化是土壤,看不见、摸不到,但有了它,创新就会源源不断。
巢连雏形都没有
却引来了成群的金凤凰
1976年3月5日,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厕所旁的简陋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赵梓森和同事们用“土法上马"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光纤。在当时还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传奇的开始。1982年, 赵梓森和同事们又研制,设计、安装并开通了8M:秒的光缆市话通信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联通武汉三镇。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整理
这群朝气蓬勃的新人加入后,除了规划开发区的将来,另一项重要工作是鼓动手握科技成果的知识分子“下海”创新创业。
都说筑巢引凤,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巢还没有雏形,如何引来金凤凰?
早先,有人建议学习沿海的“筑巢引凤”模式——在东湖周边圈一块地,平整土地后通水通电通路,也就是常说的“三通一平”,之后引资上项目。但完成“三通一平”要一大笔钱,这笔钱他们掏不起。
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提出“项目起步”的想法,对有条件转化成新技术产业的项目,依托现有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的科技力量就地开发。到条件具备时,再建成开发区成片开发。
1984年,武汉邮科院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光纤带宽测试。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整理
1987年6月8日,在武昌丁字桥路108号一座四层闲置营房里,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这里不仅提供场地、帮办执照,还用国家科委下拨的70万元扶助资金作担保,向银行贷款210万元,大胆投资在孵企业。
1987年6月8日,在武昌丁字桥路 108号一个四层闲置营房里,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创业者中,有人从摆地摊干起,有人从卖电话卡干起,一批又一批创业者来此实现梦想。华中工学院的孙文从这里起步,创出我国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光电子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前身);武汉大学的王丽丽创办凡谷电子,后成为国内无线通信行业领军企业……
90年代,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拉出的光纤。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为动员更多的大学老师来这里创业,开发办工作人员骑着车到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贴传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陆续有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办企业。之后,他们开始将油印的广告扩大投放范围,甚至直接投放到教工宿舍信箱。
90年代华工科技老厂区。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孵化器点燃了无数科技者“下海”的激情,也把当时的联合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席鲁斯坦·拉卡卡吸引了过来。鲁斯坦·拉卡卡曾说:“这是我在世界上见过的最简陋的孵化器之一,但你们的理念和服务精神却是与世界接轨的,你们很有前途!”
正如鲁斯坦·拉卡卡所言,这片土地有着美好的将来。追光35年,今天的光谷已建玉成球最大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正在从名副其实的“中国光谷”向着“世界光谷”迈步。
时隔30余年,这张老照片已经泛黄模糊,但底色一直清晰,它是武汉改革开放进程中风云人物怀抱理想、搏击奋斗的见证。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梦想在光谷这片热土上成为现实。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光谷社区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Sitemap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举报邮箱:adminx@adminx.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GMT+8, 2024-11-25 16:56 , Processed in 0.590909 second(s), 3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