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武汉地铁,“开”进都市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1 16: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俄罗斯 LLC Baxet

马上登录,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光谷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大都会,越来越没有“边界感”了。
广州率先把地铁开到了佛山,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连接上苏州11号线,北京通往河北三县的地铁线路也在紧锣密鼓地建立中……武汉2021年开通了首条跨市地铁线路。该线路西起11号线一期终点左岭站,一路向东延伸,突破武汉的行政边界,驶进鄂州,至终点站葛店南站。
于武汉,于武汉都市圈,这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9月18日,武汉市政府召开常务集会,提出加快规划建立市域(郊)铁路,打造“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
市域(郊)铁路,为“大武汉”打开了新口子。
01
诞生:为都市圈而生
市域(郊)铁路的诞生,就是契合都市圈发展的需要。
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地区规划建立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强化都市圈内中心都会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便捷通勤
市域(郊)铁路,和我们熟知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地铁,存在区分。
速度上,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地铁。高铁设计时速为250~350Km/h,城际铁路的设计时速为120、160、200Km/h三挡,市域(郊)铁路的设计时速为100~160Km/h,地铁设计时速为60-80Km/h。
站间距上,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地铁。高铁站间距为30km~60km,城际铁路站间距一般为5~20km,市域(郊)铁路平均站间距原则上不小于3公里,地铁站间距一般为1km~2km。
通行时间上,市域(郊)铁路新建线路单程通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发车间隔上,早晚高峰发车间隔不超过10分钟。
总体上,市域(郊)铁路介于城际铁路和地铁之间。它比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更“公交化”,站间距更短,发车更密集。相比于地铁,市域(郊)铁路辐射范围更远、乘坐距离也更长。
市域(郊)铁路,是都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补充,是实现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武汉对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和建立比较早。2018年底,《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第二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准了《武汉市都会轨道交通第四期建立规划(2019-2024年)》。第四期建立规划中,包罗了4条市域快线。
加快规划建立市域(郊)铁路,会对武汉及周边都会带来什么利好?
02
规划:打造放射状市域(郊)铁路网
先来盘一盘已获批的4条市域快线。
7 号线北延线工程(前川线)自马池路至黄陂广场;16 号线工程自国博中心至周家河(汉南线);19 号线工程自武汉火车站至高新二路;新港线工程自工业四路至桃桥湖。
目前的进展是,7号线北延线工程(前川线)一期工程,马池站至横店站于2022年底通车;
16号线国博中心至周家河于2021年底通车;
19号线起于武汉站西广场站,经武东路、花城大道、花山大道、光谷五路,止于新月溪公园站,已全线隧道贯通;
新港线一期工程起于杨春湖片区北洋桥站,经明德路、青王路、青化路,止于白玉山站,尚在施工中。
▶粉色线路标注的为市域快线。图源:《武汉市都会轨道交通第四期建立规划(2019-2024年)》。
这4条市域快线全部在武汉的行政边界内,但它们像长长的触角,将武汉轨道延展至此前的空缺地带,深入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汉南区等腹地。
武汉本身的面积并不小。根据2022年官方数据,武汉土地面积达8569.15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885.11平方千米,仅占1/10左右。市域快线延展至主城区外的地带,这显然是要做的第一步。
《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中,透露更长远的计划。打造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的放射状市域(郊)铁路网,才是最终目标。
具体来看,实施路径有三条。
第一条,改造城际铁路。利用既有汉孝、武黄、武冈、武咸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
第二条,改造普速铁路。研究利用武麻铁路,开行武汉—红安西市域(郊)列车,利用新港江北铁路,开行武汉—团风市域(郊)列车,利用武九铁路,开行武汉—鄂州(黄石)市域(郊)列车。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文件中,提出优先考虑利用既有资源开行市域列车。支持通过优化运输组织、补强既有铁路、改扩建局部线路、改造站房站台、增建复线支线及联络线、增设车站等方式,公交化开行市域(郊)列车。
这既能充分挖掘和释放已有运力,又能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第三条,新建线路。规划建立吴家山—汉川、吴家山—天河机场—闵集、武汉站—天河机场、桃桥湖—邾城、武汉—鄂州花湖机场市域(郊)铁路。
03
市域(郊)铁路+地铁=1小时通勤圈
实现“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都会轨道交通一样,有着独特的优势,且份量不低。
以武鄂黄黄为例。武鄂黄黄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区域内不仅规划了京广高铁、沿江高铁、京九高铁、福银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4条高铁,还规划了2条时速 140—160km 的高速轨道,形成“鱼”形骨架网络,在武汉新城核心实现交叉。
▶武鄂黄黄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图—都会快轨系统。图源:《武鄂黄黄规划建立纲要大纲》
高速轨道一:武冈市域(郊)铁路+13 号线。
新建武冈市域(郊)铁路,自武汉新城站至花湖机场站,里程约 64km;新建轨道 13 号线,自天河机场站至武汉新城站,里程约 65km。
这一高速轨道串联7个重要交通枢纽:天河机场、汉口站、武昌站、武汉东站、武汉新城站、葛店南站、花湖机场站。
高速轨道二: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19 号线+10 号线。
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及新建铁路引入花湖机场,里程约15km;
轨道 19 号线,一期武汉站至高新二路在建,里程约 23.3km,规划新建二期高新二路至武汉新城,里程约 12.4km;
轨道 10 号线,一期武汉站至汉口站计划 2023年开工建立,里程约 17.8km,规划建立二期汉口站至沌口,里程约 28.8km。
这一高速轨道串联起汉口站、武汉站、武汉新城站、葛店南站、鄂州东站、花湖机场站。
未来通行的市域(郊)铁路,与武汉地铁能够无缝衔接。武汉周边的孝感、咸宁、仙桃等地,也在积极谋划,希冀与武汉的轨道交通对接上。
比如,咸宁希望通过武咸市域(郊)铁路,对接上武汉轨道交通9号线、30号线花山北路站(规划中),7号线的青龙山站,15号线的安山站(规划中),实现45分钟从咸宁中心城区到江夏等近汉副城中心,1小时到达武汉光谷副城。
武汉周边都会积极规划市域(郊)铁路,实在不难理解。目前,轨道交通构筑的门槛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明确将进一步细化城轨审批条件,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都会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建立规划。这也意味着,湖北除武汉这个已拿到地铁构筑资格的省会都会外,其它都会短期内都没法拿到地铁构筑资格。
市域(郊)铁路和地铁不一样,却具备地铁速度快、站间距短、公交化运行的优点,且受到国家支持。在国家严控城轨建立的时候,如果能通过市域(郊)铁路和武汉地铁对接,也能够实现“轨道梦”。
《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指出,统筹既有铁路资源利用及新建,以武汉为核心,沿武鄂黄黄、汉孝、武仙潜、武咸等城镇发展轴构建“双环放射、干支结合”的市域(郊)铁路网,多点多向、高效衔接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及城轨线网,形成1小时通勤圈。至2035年,武汉都会圈市域(郊)线路里程约1300公里。
对武汉而言,规划建立市域(郊)铁路,是打造武汉都市圈的一部分,也是突破自身发展空间、提升影响力的办法。如果将视野放诸全国,会发现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都市圈,以及同处长江中游的长株潭都市圈,交通设施同城化都是重要部署。中心都会把交通网络扩张出去,地理的发展边界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交通干线串起的发展轴,让更多都会同享发展成果。
不过,市域(郊)列车的到来,还需要再等待。不仅因为其投资大、工程年限长,前期的论证也需要格外审慎。它会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关键的指标是客流量。客流量多不多,还要看沿线产业和经济能不能动员起来。
届时,“大武汉”必定迎来新的时代注解。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置惩罚。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光谷社区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光谷通·版权声明
1、本帖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网站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光谷通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光谷通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平台,但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以核实,并作出隐藏、删除等处理; 7、光谷通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在不事先通知发贴者的情况下删除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光谷社区 |网站地图|Sitemap

GMT+8, 2024-11-28 23:17 , Processed in 0.20875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