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事三分钟热度难道就一定不好吗?
这篇其实写作灵感来源于之前发的文,但是因为当时排版格式没有注重。导致团体观感不是很好。刚刚啃完鸡腿打开电脑看了下以前库里的文章,想着旧文翻新重发一下。“三分钟热度”是一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确实相对于“持之以恒”确实不是什么好词。本文其实主要是想着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三分钟热度。
——小烤鱼的记忆
“三分钟热度”是一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确实相对于“持之以恒”、“自律”等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好词。
我们常常喜欢用做事三分钟热度来自我戏谑。因为不能坚持,而坚持的本质是自律。
01
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多活几辈子
今天,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车里面放着广播,里面说到一句话让我印象挺深刻。
大概意思表达的是:自律的人比不自律人多活好几辈子。
有些人也许会认为这就是在制造一种焦虑感。
我不自律,难道我就活的不好吗?现在开开心心、不明不白地不也挺好。
抛开这种相对消极的想法,如果用积极的想法来思考的话,这么说确实没毛病啊。
一般来说,自律的人往往更会自我管理。于是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由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进行工作复盘以便于下次更好的完成工作。
同样的时间,输出了更多的价值或者得到了更多的自我成就感,从而得到更多的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东西去有用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可不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多活了几辈子吗。
所以这么一想,为什么印象深刻也是有理由的。
02
自律的对立面,也许是“三分钟热度”
接下来,我们不谈自律,而是谈谈它的可能对立面——三分钟热度。
什么是三分钟热度?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其实一直对字很感兴趣,看到《兰亭集序》里王羲之的字、某某电视里宋徽宗的字及明星徐静蕾的“静蕾体”等,都会觉得字好漂亮啊,也会觉得写毛笔字的人很酷。
于是自己三分钟热度地买来字帖和毛笔临摹,但是后来觉得太木讷了,热度劲儿一过,便搁置一旁,没再练习。现在想想自己的字还是以前读书时看到某某老师某个字挺漂亮的,就偶尔模仿那么一下下积累起来,中规中矩,极其不稳定,虽然也偶有被夸的时候。
这且当做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示例吧。
相信许多听过或者看过大卫·芬奇执导的《七宗罪》这部电影的应该大致了解什么是七宗罪。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天主教,主要说的是罪恶的来源有7种: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和暴食。
广告
七宗罪作者:(美)布鲁若 著,蔡丹青 译
当当
而三分钟热度究其本质就是懒惰。这么说来,三分钟热度也可以说是一种罪恶了。
03
罪恶的三分钟热度一定不好吗?
其实之前,有段时间受一个前辈以及自我认知的鼓动要养成好风俗,于是每周也会去看1-2本书。工作后还看书在许多人看来:真的很棒啊,很佩服之类的。但是真的就够自律了吗?
另外,每天我也会用清单列好要做的事情,但是也总会有几天不能按照那个列好的list走。当然也有时候是存在一些临时调整事项。
所以说,也可以认为我做事其实也只是更长版的“三分钟热度”。所以我给自己公众号的自我介绍会是“间歇性学习达人”。因为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有一个现象不知道你们发现没?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励志鸡汤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需要鸡汤来补补,毕竟人类完全没有鸡汤也是活不太下去的。
所以我倒是挺附和人要间歇性地看励志的文章,姑且把它们当做是一个三分钟热度到加长版热度的一个临时加油站。这样让你的三分钟热度堆叠,而不只是建立在浅层的认知乐趣上。
所以对于罪恶的三分钟热度一定不好吗?
我认为三分钟热度至少比一直冻僵着好。但是最好形成堆叠效应,堆叠的三分钟热度也是会有助于提升个人认知水平的。
04
认知决定格局,并最终影响圈层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进了985才知道,优秀的朋友圈,有多重要?》
文章标题就我现在以新媒体的角度来看,属于蹭头衔热度的一种。但是也不要不服,毕竟一般来说985中确实优秀的均值会更高,如果单从圈层角度来看。但是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如果一直深陷学历其中,确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抛开拿985这个来说事儿。作者观点其实更想表达标题后半段的圈层效应——积极、自律的朋友会产生正向效应。
当时我记得看完比较有感触的是文章中的两个案例。
第一个是哈佛学生普通的一天的生活的案例。
这个故事比较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详细的to-do-list,而不是很空泛的。空泛的很容易就坚持不了。
第二个是清华大学生的案例。
这两个故事其实是我当时特意收藏起来进行自我鼓励的,牛逼的人都在努力,更何况我们。
所以说到现在这篇文章其实我写完,一般来说可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事例,盼望能给读者好的导向。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光谷社区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